12月12日下午,藝術設計學院舉辦“神樂余響”古琴雅集,來自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工坊“古琴技法與斫琴工藝工作室”和“南京之音琴社”的老師和同學演奏了自魏晉以來的十幾首琴曲,展現了古琴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韻。
藝術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王麗麗參加了音樂會。她向大家介紹了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校史,并肯定了古琴藝術進校園對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藝術教學、形成特色專業建設方面的積極意義。自藝術設計學院聘請古琴大師為客座教授,設立古琴技藝和斫琴工作室,為藝術師生開展古琴講座、教授古琴琴藝,同時也把古琴制作工藝融入學生的雙創教育、文創產品的開發、畢業作品的設計之中,讓學生在其中提升了對人生的理解、對藝術的理解、對文化的理解、對精神的追求,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,也大大提升師生人文素養,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,增進廣大師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認同,進一步堅定了中華文化的自信。
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天堂校區所在的位置在明朝初年建有大祀壇,大祀壇西側即為的“神樂觀”,主管祭祀禮樂,明初著名琴學家冷謙曾經擔任過神樂觀協律郎,他提出的“琴聲十六法”,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琴學審美標準,這種審美一直影響到現在。
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審美習慣,也產生了不同風格的琴曲。整場音樂會由“古琴技法與斫琴工術工作室”主持人姜鵬老師領銜,參加音樂會的琴人們通過演奏魏晉時代的《酒狂》;唐朝的《離騷》、《搗衣》;宋朝、明朝的《漁樵問答》、《欸乃》等十一首傳世名曲,簡略刻化琴曲發展的過程,致敬前輩琴家。而他們對每首琴曲的不同理解,又帶入了不同的個人風格。
古琴藝術自2003年被列為“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”后,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,經過17年的保護性發展已經恢復到一定水平。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喜歡并能夠演奏古琴。
藝術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王麗麗參加了音樂會。她向大家介紹了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校史,并肯定了古琴藝術進校園對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藝術教學、形成特色專業建設方面的積極意義。自藝術設計學院聘請古琴大師為客座教授,設立古琴技藝和斫琴工作室,為藝術師生開展古琴講座、教授古琴琴藝,同時也把古琴制作工藝融入學生的雙創教育、文創產品的開發、畢業作品的設計之中,讓學生在其中提升了對人生的理解、對藝術的理解、對文化的理解、對精神的追求,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,也大大提升師生人文素養,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,增進廣大師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認同,進一步堅定了中華文化的自信。
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天堂校區所在的位置在明朝初年建有大祀壇,大祀壇西側即為的“神樂觀”,主管祭祀禮樂,明初著名琴學家冷謙曾經擔任過神樂觀協律郎,他提出的“琴聲十六法”,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琴學審美標準,這種審美一直影響到現在。
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審美習慣,也產生了不同風格的琴曲。整場音樂會由“古琴技法與斫琴工術工作室”主持人姜鵬老師領銜,參加音樂會的琴人們通過演奏魏晉時代的《酒狂》;唐朝的《離騷》、《搗衣》;宋朝、明朝的《漁樵問答》、《欸乃》等十一首傳世名曲,簡略刻化琴曲發展的過程,致敬前輩琴家。而他們對每首琴曲的不同理解,又帶入了不同的個人風格。
古琴藝術自2003年被列為“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”后,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,經過17年的保護性發展已經恢復到一定水平。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喜歡并能夠演奏古琴。
(藝術設計學院 供稿)